成功案例

新春走基层数九寒天走近一线石油工人
来源:斯诺克98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7-22 03:17:11

  1月21日,陕西榆林靖边县,天寒地冻,呵气成霜,这里是陕北能源大县,长庆石油采油四厂2300多名采油工人就坚守在这片黄土塬的油田上。记者走进一线石油工人,感受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从靖边出发,汽车在川梁沟峁间穿行,翻过一道道梁,车辆渐渐驶入大山深处。来到靖边县杨米涧镇一处周围无人居住的山间平地上,这里就是采油四厂的一处采油中心站。

  蓝天映衬下,座座红色抽油机来回往复运转,将汩汩石油开采出来,通过管道运向远方。

  走进作业区,“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给这个大山深处带来生机和力量。

  “‘硬骨头’团队精神是我们采油四厂的魂,我们厂的这句宣传语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句石油名言’。”随行的采油四厂宣传部负责人自豪地介绍,“也正是这句名言,让2300多名采油四厂石油人肩负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历史使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体会到赤子之心、奉献之魂。”

  “工作生活相对枯燥,有的小伙子刚来时不适应,但是在厂文化熏陶下很快就成长起来了。”采油四厂负责人说,对于采油四厂新人发生蜕变、能够艰苦奋斗的原因,还是我们“硬骨头”团队精神,被广大干部员工口口相传、心心相受。“石油工人这种不怕吃苦、能战斗的传统在传承,老一辈石油人坚守的信念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石油人,激励着大家不断奋勇向前。”

  作业区内,身穿红色工服新一转中心站站长左龙龙和员工曹斐正在检测采出油品的品质。这口油井已经出油20年了,含水量相对高一些,达到80%,每天能出原油1吨左右。

  “工人们远离城市,日夜守护着油井,每月回一次家,和外界交流较少,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比较枯燥,忍受不了这样的艰苦生活。”左龙龙说,我们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大家都是从最基层干起,时间久了慢慢就习惯了,大家都把小站当家,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

  在广袤的陕北大地,采油四厂管护着6个作业区的上千口油井。伴随着呼啸刺骨的寒风,工人们手中紧握着冰冷的设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这里的石油工人,主要有采油工、集输工、化验工、特殊工种,还有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辅助工种,但最多的是工作在一线的采油工。

  每当第一缕晨光出现的时候,他们上班第一项工作就是点名召开岗前培训会,由站长安排一天的工作,提出安全和工作方面的要求;站上的维护岗对当天需要干的活,以及辖区内的油井、水井、站点、操作间有什么技术方面的要求,也会在会上给大家提出具体措施。

  左龙龙说:“对于站内运行岗来说,他们还需每两个小时巡回检查一次,从总机关、加热炉、罐区到外输泵房、计量间,任何一处角落都要检查到位。”

  离中心站大约15公里左右,是采油四厂的杨米涧集油站,原油通过管道进入这个地方进行加温脱水。今年38岁的任倪成从2003年进入杨米涧集油站工作,至今已经21个年头,干过小班、班站长、调度员、副站长多个岗位,现在他是杨米涧集油站副站长。

  在常人看来,任倪成的工作生活是枯燥而艰苦的: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八点开会汇报情况,紧接着安全教育,交待当日事项。“站上两班倒,一班两人,我平时负责站内日常工作,主要是设备的维修保养,站内隐患排查、巡护管线、计量、设备维护等等,不断重复但要万无一失,保障安全生产比什么都重要。”

  任倪成和记者说,作为副站长必须一天24小时待命,一旦井上有事情,随时都要去解决,稍有疏忽就会给原油生产带来麻烦。“曾经我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休息,早晚上班也没定点。尤其是在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夹杂着刺骨的寒风,出去巡查检测真是冷得哆嗦。”

  由于油区内各井场、站点之间都很远,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油水井、站、间的路又不太好走,每天巡护管线是他们工作中的难事。无论寒冬酷暑,石油工人坚持在野外巡查。“我们站的上一级就是中心站、联合站。油井采出的含水原油经计量间、中转站、输送到各大联合站,在经过脱水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输送到总的外输管线,最终进入炼油厂加工成大家使用的汽油。”

  由于井场上的采油机每天24小时不停歇要作业,取样、巡查工作一刻也不能停下。任倪成说:“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下雪,必须要保障道路畅通。这几天下雪,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打响了铲雪‘保路战’,经过一天的浴‘雪’奋战,疏通了主干道,保障了后续生产的正常运行。”

  任倪成在站上吃过午饭,并没有回宿舍休息,而是又来到了站上,不厌其烦地叮嘱维护岗:“注意仔细观察井组回压,视频要认真巡检,一定要做好各项参数监控!”说罢,他索性坐下来将视频、回压、功图齐齐浏览了一遍,将回压有所上升的油井反复与之前做比对,直至回压恢复平稳,才起身走出值班室。“任师傅可真给了我们足足的安全感!”值班员工不禁感叹道。

  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油田开采发生巨大变革。过去的工作大多数都是靠“人拉肩扛”,现在很多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人工现场部署升级为远程发布。

  在采油中心站后台数字化操控室,工作人员通过安眼工程,利用高清视频和AI视频分析技术,对油井、油罐等不同目标进行智能分析,分级推送报警。

  人工巡检和智能推送相结合,有效提升现场运行效率及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大大消减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杨米涧作业区负责人说,特别是注水井自动计算调配,替代人工远程频繁操作,逐步的提升配注合格率;常温输油集中监控将上下游站点及站内采油、加温脱水设备压力、温度集中监控,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人工成本。

  如今,采油四厂按照“大调度、大集中、大监督”的工作思路,通过信息化、数智化技术推动生产运行监控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监控人员从前端向后端转移,实现了生产运行集中监控、快速决策、统一指挥,全厂上下建立作业区“大监控”模式,作业区直管岗位、直管场站,扁平化管理,盘活人力资源,提高运行效率。

  石油工人的生活居住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原来道路不畅,一到冬季下大雪,一两个月都没有新鲜蔬菜。如今,每顿饭都有肉有菜,宿舍也是两人一间,有亲子间、洗澡间,配有健身器材。

  随着数智化水平技术的逐渐完备,石油工人生产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善,但石油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没有变,他们践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那份责任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