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新闻纵深丨废水如何变“肥水”——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故城样本

新闻纵深丨废水如何变“肥水”——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故城样本

来源:斯诺克98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7-16 14:40:01

作为中国大运河流经县域最长河段,如今,大运河故城段沿线个
产品详情

  作为中国大运河流经县域最长河段,如今,大运河故城段沿线个村庄全部实现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废水变“肥水”,汩汩润农田。这背后,是故城创新性探索的分质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新模式。不久前,该模式入选“全国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并被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系河北唯一。

  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当地农村污水是怎么治理的?治理资金从哪里来?建成后设施如何管?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6月22日,故城县建国镇曹口村,走进村民王树峰家,只见庭院内花草茂盛,生机盎然。

  “自从装了污水收集池,生活废水就不像以前那样随地泼了,家里也实现了浇花自由。”轻按开关,清水从软管中流出,王树峰拎着软管开始浇花,而浇花的水正是污水收集池处理后的尾水。

  在王树峰家里的厨房,刷碗、洗菜的污水沿着水槽流入污水管道。顺着延伸至屋外的污水管道,记者来到院子里两个井盖前,这里就是污水收集池,能储存半吨生活垃圾污水。

  王树峰一边打开井盖一边讲解:家里的餐厨、洗漱等产生的生活废水,也就是灰水,通过一套户内污水收集管网,进入院子里的污水收集池第一格,经隔油沉淀后的水流至第二格。第二格里装了小型抽水泵,通过软管与厕所相连,可用于冲厕。同时,这里还加装了三通连接软管,可用于户内泼洒抑尘及浇灌绿植等。

  跟随一辆吸污车,记者来到郑口镇污粪水处理站,吸污车从农户家黑水存储瓮收集来的污水就存放在这里,等待集中处理。

  “我们这里可日处理污水50吨,覆盖周边19个村3800多户村民。”该处理站第三方运维公司经理陈恒星说,污水处理后可达到国家规定的农业灌溉标准,能满足周边30多亩农田灌溉需求。产生的污泥和粪渣制成有机肥,供周边农户免费使用。

  “吞”进去的污水,经过多道工序“锤炼”,“吐”出来的再生水,能继续发挥余热。

  在郑口镇污粪水处理站附近,村民胡方林正忙着给玉米浇水,水的来源正是处理站的尾水。

  7月3日,在故城县青罕镇刁孝子村,村民张秀俊用净化后的尾水浇绿植。 河北日报通讯员 齐红雨摄

  “浇的都是再生水。”胡方林说,经过处理的废水,可用于浇灌农田、菜园,废水变“肥水”,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污水变净,乡村变靓。漫步在房庄镇董学村南池塘边,塘中水清似镜,和美乡村的田园气息令人陶醉。

  “这些水曾经都是农村里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了清亮亮的水,附近村子的绿化灌溉全靠它们。”该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见证了坑塘里的污水变清水,“以前村里污水到处淌,现在再也闻不到臭味了,环境越来越好了。”

  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故城县分局局长贾长绪说,通过这种分散收集、集中治理的“厕污并治”模式,农户家里的灰水可以就地综合利用,黑水转运至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出水用于灌溉、绿化或景观用水等,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清洁化管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在贾长绪看来,最大程度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是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途径。

  目前,故城已优先解决13个乡镇所在地、中心村等重点区域,以及大运河等重要水体沿线的村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问题。其中,作为大运河流经县域最长河段,大运河故城段沿线个村庄全部实现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如今在故城,分散在各农户、村镇的一个个“微型处理厂”,巧解污水治理大难题,让原本“放任自流”的生活污水摇身一变,成为滋润幸福生活的汩汩清流。

  “别看村民家里的治污设备简单,每一步都经过了周密推敲与实践。”在王树峰家里,衡水市生态环境局故城县分局水科科长赵全义介绍,“就拿这个户内污水收集池来说,一开始我们共设计了0.1立方米、0.5立方米、1立方米和15立方米四个规格,经过多次试验对比,结论显示,0.5立方米最符合当地实际。”

  这是因为,这个规格既不会因为存储灰水过多产生异味,也不会因为容量太小导致灰水溢出,正适合每户2至6口人使用。户内过滤后的水经过严格检测,完全达到灌溉绿化标准。

  “治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因地制宜是关键。”一直工作在农村污水处理一线的赵全义,对此深有感触,“由于收集处理难、成本高等,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突出问题。”

  早在2019年,故城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在试点村铺设污水收集管网时赵全义就发现,因农村居住人口少、村庄分散、水质水量波动大等原因,管网铺设面临投资大、配套难、利用率低等问题。

  “我们算了笔账,当时每户仅管网铺设投资就近万元,还不算后期维修养护。如果在全县推开,资金方面压力巨大。”赵全义说。

  受农村改厕工作启发,在外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后,当地创新性提出“厕污并治、黑灰兼治、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治污新模式,将农村污水治理与户厕改建相结合,选择一些试点村开始推行“厕污并治”。

  “能不能真正受益?”“有没有实际效果?”当时,质疑的声音屡屡传到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如耳边。

  “这种认可的背后,其实就是要让村民看见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王长如说,与传统的集中收集、集中治理模式相比,这种新型治理模式,不需要考虑整村布局、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不需要大规模铺设管网,不涉及村内街道胡同道路的破拆与恢复,设计相对简单,建设成本较低。

  据测算,这种模式的建设资金,因户型大小、灰水产生位置分布、户内地面硬化程度等差异,每户成本在1700元至2000元之间。

  值得关注的是,采取分散收集、集中治理方式,废水运至附近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不会出现因管网不健全、堵塞、渗漏及水量不足等造成设施“晒太阳”,治污设施运行效率提高。

  “针对灰水和黑水浓度差异,处理站选取适宜的末端处理工艺组合,既使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综合利用率。”陈恒星说,用于农田灌溉时,可通过适宜的运行工艺,保留氮磷等营养元素;非灌溉期或作其他用途时,可调整运行工艺,强化污染物去除,实现达标排放。

  在建国镇姜圈村,青翠的蔬菜园生机勃勃,大运河沿着村边蜿蜒而过。去年,一个小型污水处理站在村里建成投用,处理后的水用于灌溉,每吨水产生的电费仅0.1元。

  “废水变‘肥水’,省了钱,肥了地,可谓一举多得。”正在浇菜的村民王志锐说,再生水氮磷含量较高,用来灌溉菜园子,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每年还能节约200多元水费。

  目前,故城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处理为辅,通过全面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构建起污水收集、转运、处理全流程闭环链条。

  “我们坚持财政支持、集体补助、受益付费相结合,算下来,这种治污新模式,相比铺设管网模式,每户平均节省建设资金约78.8%,极大减轻了政府投资压力,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赵全义说,而且,农户不用承担污水处理设施安装费用,每年只需花几十元的吸污车转运费。

  7月3日,在故城县故城镇污粪水处理站,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污粪处理设备。河北日报通讯员 齐红雨摄

  6月25日9时,故城镇污粪水处理站,技术人员邬纯宝先在出水口采集水样,然后化验分析水质,对出水水质进行监测。

  他告诉记者,处理站对出水水质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调整工艺,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我们实行多方联动,形成运维管护常态。”贾长绪说,立足于长效运转,当地建立了“五位一体”运营管护体系,即政府统一领导、乡镇落实、村级管理、农户受益、第三方服务,将污水处理站及运输车辆委托第三方机构统一运维,运维费用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由县财政兜底保障。

  赵全义说,第三方机构技术人员承担污水处理站的设备运营维护工作,落实水质监测制度。同时,对集中处理站出水,环保部门实施定期监测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监测制度,发现超标,依法处理,并按照一定比例扣缴运维费用,确保出水稳定达标。

  让污水处理设施管得好用得上,故城建立完善监控体系,建设运输车辆统一监管平台,并与运输车GPS联网,实现运输全程监控。

  走进故城县农村厕污智慧管理平台,一块屏幕映入眼帘,数字更新跳动间,全县污水处理情况一目了然。该平台负责人刘泽英说:“平台收集了全县所有镇村污水处理的详细信息,并对运输车辆定位跟踪、科学调度,实现监管信息化、智能化。”

  赵全义说,除了第三方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环保部门还聘请了兼职村级监督员,每天巡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考评结果作为支付费用的重要依据。若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绩效评价结果不好,将根据评价结果削减项目支出预算,减少运行费用拨付。

  “可别小瞧这小牌子,它可是有大作用。”西牟村党支部冯书彤说,不久前,村里将信用积分与污水治理工作相结合,调动村民参与污水治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比如,在日常巡查中,若发现乱排污水的行为,将对该村民的信用积分进行扣减,并张榜公示。使用信用积分,村民可兑换本村“百姓食堂”餐券和“积分超市”商品,村民参与监督管理的热情大大提升。

  “目前,全县已建成27个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规模6.5万吨,8.9万户农村常住居民受益。我们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县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全覆盖。”贾长绪说。(河北日报记者 邢 云 姜 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的期盼。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治理生活垃圾污水,当前一些农村建起各种污水处理站,但有的因为投资大、效益低、运维困难等原因,并没有得到群众的认可。

  这说明,农村污水治理真正有效,离不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故城治污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从当地实际出发,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可行路径。

  与传统的集中收集、集中治理模式相比,故城的治理模式没有大规模建设管网,而且设计建设相对简单,运维管理相对方便。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也避免出现因管网问题造成治污处理设施“晒太阳”。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其中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那就是各地在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时,务必立足实际,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和技术,不搞“一刀切”。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除了故城的做法外,我省还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污案例。比如,承德5个县区试点的“小三园+”灰水资源化利用模式、邱县“厕污一体化”污水治理模式、武邑以镇带村治理模式等,这些成功实践,为全省持续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借鉴。

  梳理这些案例可以发现,各地在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时,选择的路径和方法并不完全一样,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可见,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没有统一的模式,只要符合本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就是适宜的模式。

  生活污水治理,依然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的短板。与城市相比,农村治污要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下,准确把握农村污水的特点,找到适宜农村的治理方案。在治理路径上,突出重点区域、敏感区域,分类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在治理模式上,突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科学选择技术成熟、投资小、效率高、易维护,且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方式。

  无论选择什么路径、哪种模式,农村污水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因此,污水怎么治,设施如何建,各地都应当坚持从百姓利益出发,不能为了建而建,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短期行为,而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决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真正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底色。(文/河北日报记者 邢 云 姜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