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闵庆文委员: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在乡村
来源:斯诺克98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7-03 12:45:50

  《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精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并将打造美丽乡村列为“美丽系列”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和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同样,建设美丽中国最大的难点和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在农村。因为,无论是生活条件、居住条件,还是教育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无论是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水平还是社会服务,目前的农村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城乡差距又导致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的特殊性。乡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综合体,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等多重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乡村以其特殊的产业体系、地理条件,承担着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仅从生态保护角度看,许多乡村位于重要生态功能区,乡村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甚至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中也分布着大量乡村。如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境内就涉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治多县、曲麻莱县、杂多县、玛多县、格尔木市等5县(市)的15个乡(镇),户籍人口11.56万人。又如,总面积为1280平方千米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境内就涉及南平市的武夷山市、建阳区、光泽县、邵武市4县(区、市),户籍人口3000多人。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比建设美丽城市更大的投入和耐心。“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因此,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因为乡村的空间分散、基础薄弱的特征,这将是一场不亚于脱贫攻坚的又一个“攻坚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据《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显示,2022年,排放源统计调查范围内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595.8万吨,其中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85.7万吨,占68.79%;氨氮排放量为82.0万吨,其中农业源氨氮排放量为28.1万吨,占34.27%。因此,特别需要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膜分类处置,进一步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强化系统治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生态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在乡村建设方面,一要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注重乡土植被恢复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以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二要反对简单化的“面子工程”,需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风貌引导,因为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成为乡村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与“母文化”。三要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与文化智慧和多功能价值,持续提升农业的气候韧性。我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劳动人民创造了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着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与结构合理的生态文化景观,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例如,世界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挂牌村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因其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世外桃源的生态环境,获得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100个特色村庄”和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荣誉。又如,举世闻名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07年就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复合ECO,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景观优美、产出多元,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内涵和“道法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202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和全国文物事业高水平发展“十佳”案例。此外,在第一批“美丽中国”主题邮票上,就有江苏兴化垛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只要我们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必将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