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治水破局!六安农村黑臭水体变身“靓丽风景线”
来源:斯诺克98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5-11-21 23:42:19

  “项冲村黑臭水体治理得相当好,水清岸绿,自然生态环境大变样。我有时候吃完饭,喜欢到观景小池塘散散步、消消食,那儿风景不错。”村民王贤胜满脸幸福地和记者分享着他的新习惯。

  然而,就在几年前,项冲村的村民们还难以享受这样的休闲时光和亲水美景。生活垃圾污水直排水塘河道,水体黑臭,环境脏乱,曾是这里不堪回首的景象。转变的契机源于六安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随着一项项治理工程的落地,村容村貌和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真切地变化。

  说起白塔畈镇项冲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该镇党委副书记何健回忆,村前那片面积近1300平方米的陈楼塘,当时可不是今天这番如画景致,沿塘居住着十多户居民,生活垃圾污水常年直排入塘,导致水塘发黑发臭,影响居住和生活品质,治理刻不容缓。

  面对摆在眼前的难题,项冲村因地制宜,按照“一心两轴”的思路精准施治。“一心”即充分的发挥陈楼塘的水环境核心作用,通过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湿地净化等举措,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两轴”则是对农户生活垃圾污水实施“四池一地”净化及新建引水渠恢复小微水体自然联通,确保水体长治久清。

  在农户陈阳军家中,记者看到“四池一地”系统正将厨房和卫生间污水分别汇入净化池,经过沉降、降解等自然过程,流入微型湿地,并可灌溉周边田地。“你看这田里的蔬菜长势多好,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摘了。”陈阳军欣慰地说。

  为确保长效,白塔畈镇还制定了专门的管护制度,成立运管小组,设置村级公益岗位,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维护。标本兼治的思路,让项冲村的黑臭水体成功实现了“臭水—活水—净水”的生态转化。

  项冲村的成功实践,是六安市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的一个缩影。在裕安区罗集乡清凉寺分干渠兴隆街道段,同样的转变也在上演。昔日黑臭不堪的沟渠坑塘已焕新颜,水质清澈,生态向好,时常引来成群鸟类在此嬉戏觅食。

  裕安区罗集乡副乡长胡亚伟和记者说,兴隆街道段水体被纳入裕安区国家级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治理面积达7.7万平方米。针对污染症结,精准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清淤、水系连通”三位一体治理方案。在项目推进中,结合沿线居民居住特点,创新“纳管、分散”的差异化污水处理模式,针对集中居住区,新建污水管网接入乡镇污水处理厂,低洼分散区域则新建污水管网、检查井及分散式处理设施,确保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

  胡亚伟表示,为防止问题反弹,罗集乡兴隆街道已建立起长效管控机制,并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约定为期5年的运维责任。下一步,计划在蓄水塘内适量放养河蚌、鱼类等水生动物,通过生物净化进一步改善水质,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之路。

  据了解,我市自2021以来共开展四次大规模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累计排查农村黑臭水体147条,截至目前已治理完成并通过工程完工验收,治理面积近120万平方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根据六安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147条治理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氨氮等关键指标均稳定达标,黑臭现象彻底消除。困扰群众多年的刺鼻异味基本消失,水体颜色回到正常状态,底部黑臭淤泥得到一定效果清除。通过新建超200公里污水管网和151座污水处理设备,新增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约4200吨,村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显著改善。

  此外,焕然一新的水体已成为乡村生态的名片,为发展生态旅游、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六安市在治理体系、技术路径和长效机制上的持续探索与创新。

  据悉,我市格外的重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将治理工作连续多年纳入市委1号文件,并成立市县两级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指挥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机制。同时,成立由多部门业务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定期现场检查,统筹解决用地、资金等重大事项,并引入中国环科院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建立“问题预警—工程纠偏—常态监管”闭环管理机制。

  此外,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和水体功能,确定了“蓄水灌溉”“生态补水”等四种水体类型,因地制宜制定“一水一策”。优先采用人工湿地、四池一地等低能耗、低成本生态治理模式。金寨县的“四池一地”模式入选省生态环境厅典型案例;霍邱县、裕安区采用的太阳能一体化智能设备,通过“芯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运维成本降低4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农村小微水体延伸,建立一体化管护体系。

  治理成效显著,但长治长效的脚步并未停歇。面向未来,六安市已规划清晰的路径。

  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张朝卫表示,下一步,六安将强化动态监管,运用卫星遥感、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手段,持续开展动态排查,将新发现的黑臭水体纳入问题整改清单,实现闭环管理,并积极落实污水处理设备运维管理办法,探索生态治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实现以用促治、以水促农、以水促旅。

  如今的六安,以系统思维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让乡村逐步蜕变为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和美家园。更探索出一条从“一时净美”到“全域长效”的治理新路径,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六安经验”。

  曾经的“痛点”到如今的“亮点”,这些重焕生机的水体,正默默见证并助推着六安乡村的绿色发展与振兴。

  江科大否认郭某卷走几百万科研经费,回应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